第923章 天量花销-《谍海孤雁》
第(2/3)页
林默换乘了几次电车,又换了两次黄包车,才来到一片绿树成荫的住宅区,进到这里,感觉吹的风都凉了,灼热的天也似降了温。
这可不是啥错觉,这里是公租界的越界筑路区,但已是中外围,不似SH市区,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、路面,再不济也是石板、青砖、碎石路面,砖瓦建筑等等,没多少绿植,热岛效应明显。
而这里,水道池塘密布,绿树花草成片,道路、建筑零星交映其间,林默总算知道,林镇平为何提示自己,将会谈地点放在此处。
上海算是林家以前生意上的重要一环,自然置办下了不少房产这类,像这里有几套房产就属于林家的,甚至这里的地产,以前也属于林家,就是林家以前买地建仓库之类情况,后面靠地价上涨赚大发的其中一处地方。
越界筑路,为筑路?因为这里交通不行啊!交通不行,肯定没能发展起来,那时地价才值几个钱?像这里,林家购入时,这里就一堆的臭水沟子,外加各种芦苇、荒草丛生的荒地、烂泥地啥的,就是看这里有条不错的水道,才花了点钱购入下来,拾掇一番建了仓库。
像这种建在荒芜、偏僻位置上的仓库,存的多是体积、占地不小的大宗货物,但又不是太值钱,或者说单位体积价值不算高的货,像是棉花、麻材、绳索这种,存在这种地方,被小偷小摸弄了,也损失不了几个子,至于劫掠,偷抢去几车几船,可能还抵不过费的功夫。
所以这类货物才会存在这,而且林家也不可为此花费太大代价,所以从买地到堆填拾掇好,前后每亩花费能过百都算顶天了。
结果没成想,后面租界趁国内混乱,越界筑路直接筑到不远,这里的地价直接起飞,要知道本身就是储存体积大的货物,为了降低建筑成本,建造的又是低矮的土胚瓦房,所以前后购地累计有将近二三百亩。
到目前为止,这里的地价每亩已过万,不过林家前些年就已经出手了,七八千左右的价位出,但也绝对涨了几十上百倍,因为林家占的地方大,再加上上海日渐繁华,已经逐渐延伸至此处,再不卖,林家也持不下去。
当然了,那只是一部分原因,当时林家也认为价格已升至高位,到了可以出手的时间,而且林家也不是直接卖,而是找人把这一片规划成高档住宅区,不过林家不自己建,而是你买走要按大致规划好的来建,以高档住宅这些卖点拉高了不少价格。
林家赚了,周围人也开心,因为这一下便拉高了周边地价,买家也开心,因为买家也一次吃不下或不愿吃下这么多地,林家这一规划后,他们分着买走一建成,照样能以这些名义卖出更高的价,算是皆大欢喜。
像林默所在这一块,便是规划成了花园洋房,林家留了点,建了几套不怎么起眼的洋房,其他的则将地售与有钱有权的人自建,多数是半卖半送,让林家借机搭上了不少人的线。
其他地块,则是规划成了石库门洋楼,花园平房,高档公寓住宅这类,基本是被地产公司以及银行拿走建设了。
没看错,就是银行,这时候没有购房贷款,但人家直接拿钱囤积地亩、建设房产,三十年代上海地价飞涨,很多银行都将地产视为了盈利的支柱产业,像新华公寓、四明里、上方花园、来德坊、淮海坊等等都是银行兴建的住宅,而且这还只是一条道路上的。
据1934年上海房产公会报告,上海房地产总值估计30亿银元,成为上海经济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且房产投资建设花费,三零年前后便达七千余万元,近几年更是一路猛涨,光是在公共租界,每年便有六千余幢房屋兴建,这几年的房产交易额更是数以亿记,林家这点也不过小打小闻罢了。
第(2/3)页